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王召东校长赴郏县、鲁山县调研文化扶贫与乡村振兴工作

发布日期:2018-10-22  来源:   点击量:

(陈振国、陈蕾)10月20至21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 中宣部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专家组成员、上海交大胡惠林教授带领河南城建学院“国家文化扶贫与乡村振兴研究院”骨干成员赴平顶山市郏县白庙乡马湾村、姚庄乡礼拜寺村和张布朗村、鲁山县尧山镇等地调研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扶贫工作。平顶山市政协副主席冯小仙、河南城建学院校长王召东全程陪同参加了此次调研活动。

在郏县白庙乡马湾村,调研组一行认真考察了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状况,观看了村民们自编自演的文艺活动,和当地民间文艺协会负责人就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在姚庄乡礼拜寺村,调研组认真考察了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广场、文体活动中心、茶文化和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金镶玉等文化产业的创新与提升等;调研组详细考察了当地村落规划与治理、乡风文明建设等情况;并与镇村两级干部进行交流,详细了解村民文化娱乐生活、五星户评选活动、文化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村民劳动就业及收入等情况。胡惠林教授对当地典型的文化扶贫工作进行点评和总结,对文化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为地方政府提出系列建议和新的文化建设创意。冯小仙指出,乡村振兴要从农村实际出发,着眼于长远规划,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要虚心听取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做法,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进行深入探索,要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大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谋划解决好目前制约发展的各类问题,努力以更高标准、更高质量走好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让老百姓切实享受乡村振兴发展成果和实惠。针对村容村貌建设,冯晓仙主席提出要讲好本土故事,留住特色、记住乡愁。

张布朗村是茶马古道遗迹,村内外小溪环绕、恬静优雅,村内巷道曲折迂回,红石铺阶因势而就,有“长寿之村”、 国家级“传统文化村落”的美誉。针对该村正在进行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王召东校长提出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乡愁记忆的原发区,乡愁和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乡村文化生态要做到保护、传承、重塑并举,要讲究自然、自在、丰富,要体现乡村风格、风貌、风情,要建出本真,要还原本色。

在鲁山县尧山镇调研组注重了解“班墨文化” 的发掘和利用问题,调研了“墨子古街”产业文化集聚区的规划与开发状况.胡惠林指出,鲁山县应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和班墨文化是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优势,一定要做好这篇大文章;一定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做好班墨文化发掘的排查工作,深度发掘班墨文化内涵,与现代科技结合,打造出产业文化品牌。王召东对墨子古街和周边乡村旅游的建设与规划提出了建议。

调研结束后,研究院召开了调研交流会,针对调研中发掘的典型经验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研讨。

研讨会上,河南城建学院讲座教授、我校“国家文化扶贫与乡村振兴研究院”顾问胡惠林教授指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化扶贫和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深度挖掘、发展、完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胡惠林教授建议分两步走,摸排平顶山和河南省各地的传统文化产业情况,并以此为切入点,掌握各地文化扶贫及文化建设的情况,编制文化扶贫绩效评价体系。

王召东指出,要充分利用好我校的专业学科优势和技术人才优势,与地方政府商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政学产研相结合的新道路,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做好文化扶贫工作,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与调研的研究院各位成员也先后谈了调研中遇到的问题及思考。畅谈了调研的感想和认识,发表了不同见解。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利用科学专业和人才优势,以平顶山为支点、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扎实调研、开阔思路、系统研究,为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的实现贡献力量。最后,负责研究院具体工作的卢华东为研究院确定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一是整合队伍,明确分工,做好规划;二是启动对区县文化扶贫工作的调研排查;三是完善研究院的调研、科研提纲;四是建立研究院门户网站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