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第三次集体备课活动举办

发布日期:2025-04-27  来源:   点击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4月24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举办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第三次集体备课活动。

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第三次集体备课活动现场

此次集体备课由河南省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集体备课中心、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纲要”分教指委、河南城建学院承办,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蒋占峰工作室、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刘红工作室协办。

河南城建学院党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王世翔宣布开幕

河南城建学院党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王世翔宣布开幕,并主持第一阶段活动。省内外知名思政课专家、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纲要”分教指委委员、三位说课展示教师、河南城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课全体教师参加集体备课活动。第二阶段活动由河南城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振国主持。

河南城建学院党委副书记王靖致辞

河南城建学院党委副书记王靖代表河南城建学院对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兄弟院校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参加活动的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学校基本情况。她表示,学校将以此次集体备课活动为契机,紧紧抓住“讲道理”这一思政课本质,全力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课程质量提升行动,不断增强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持续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为培养更多更好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出马院努力、城建贡献!她希望各位领导专家一如既往关心支持河南城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程建设,共同努力,加快内涵式发展,以高质量思政课提升思政引领力,汇聚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省的磅礴力量!

此次集体备课活动主要围绕“纲要”课程“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展”三个专题内容展开,以说课展示、专家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纲要”课一等奖获得者、郑州轻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丁泽丽就专题八“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说课

丁泽丽基于学生的困惑点、疑惑点,立足大历史观,借助人工智能,通过多方史料的对比互证,史论结合,解答了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战是反侵略、反压迫的正义之战,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东方主战场,为什么说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四个问题。注重引导学生如何驳斥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进而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纲要”分教指委委员、河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鑫宏点评

王鑫宏指出,丁泽丽老师的说课有以下特点:一是在学情分析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针对性强;二是运用歌曲、文本、视频等多类型史料,鲜活度高;三是采用比较法对国共两党不同抗战地位进行分析,展现中国共产党抗战的比较优势,说服力强;四是历史结合当下,引导学生关注中日战争遗留问题,现实感强;五是注重教学互动,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引导性强。同时,建议本专题授课可综合采用历时性视角、“他者”视角、区域史视角等多角度分析,深入挖掘更具说服力史料、有效利用学界观点等把“道理”讲清楚。

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纲要”课特等奖获得者、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孙玲就专题九“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说课

孙玲首先提出本专题中心问题是“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通过讲清楚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及其所面临的全面危机,讲清楚“第三条道路”幻想破灭的历史必然性,讲清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新中国的创建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深刻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结论,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人生目标。

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纲要”分教指委委员、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欢点评

张欢指出,孙玲老师的说课一是思路清晰,围绕“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核心问题,设置了五个层层递进的问题,以系统的问题链涵盖了课程全部教学内容。这一教学设计实现了以问题设置突出教学重点,以解答问题破解教学难点,从而引导学生思辨悟理。二是贴合学情,发挥航空艺术专业学生的特长演绎历史剧,让学生有参与感,从而促使学生从自发的兴趣转为自觉的思考。三是理论与历史相结合,通过阅读经典文献进行理论讲授,坚持释疑解惑,把道理讲深、讲透实现入脑入心。最后,他建议“纲要”课教师可以从大历史观、历史比较的视角中讲透历史发展的规律,加强各类素材的运用让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进而实现情感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道路认同。

2022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纲要”课一等奖获得者、河南城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孟素燕就专题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展”说课

孟素燕围绕一个核心:“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将专题内容重构为三个层次:社会主义的奠基——社会主义的建立——社会主义的建设,每个层次又分别理出一条清晰的问题链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探究与思考。同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史论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微观和宏观相融合的方式,讲清“为什么要过渡到社会主义”和“正确评价探索中的曲折”等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纲要”分教指委委员、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武点评

王武指出,孟素燕老师的说课元素完整,逻辑严密,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教学方法多样化和现代化,个人风格明显,创新点众多。王武老师还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围绕一个主题,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下,讲清楚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突出两项任务,即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任务,讲明白完成这两项任务的历史背景、艰辛的历程、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建设成就;三是抓住三个关键词,即巩固、过渡与探索,领悟中国共产党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独立自主地开辟和拓展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做的艰辛努力,领会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主动探索和深刻把握。

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新平进行总体点评

张新平表示,三位教师的说课都很精彩,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针对性强。三位老师的说课都能结合党的最新创新理论针对学生在理论上的困惑、史实方面的疑惑给予解释,起到了答疑解惑的效果,起到了让学生更加坚定“四个自信”的实效。二是以论带史,史论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政治属性很强的历史,单纯讲述历史起不到其作为思政课的作用,三位老师都做到了史论结合,以理服人。三是语言富于亲和力。思政课就是讲道理,讲道理也讲究方式方法,极富感染力亲和力的方式更容易吸引人打动人。三位老师都能以极富亲和力的语言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最后,张教授建议要把18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看作一个整体,把每一个专题放到180多年里,放到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党史中,树立“大历史观”,就能更好地认识近代中国就能更好走向未来。同时,作为纲要课教师必须具备“在历史中讲政治,在政治中讲历史”的能力,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精准把握每个阶段的历史定位和要完成的任务,做到详略得当,解决好“面”的问题与“点”的问题,既要照顾“面”,又要把“点”讲深讲透,才能更好地实现和落实这门课的教学目标。

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纲要”分教指委委员、河南城建学院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陈振国作总结

陈振国代表承办单位向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专家及思政同仁对此次活动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他说,今天三位优秀教师的精彩说课和各位专家鞭辟入里的点评,将进一步增强包括河南城建学院在内各高校“纲要”课教学的理论性、思想性、针对性,进一步促进“纲要”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进一步促进“纲要”课教学实效的提升。河南城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这次集体备课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内涵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热忱欢迎各位专家多来指导,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为河南高校思政课的新发展作出贡献!